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教授评中心研究员陈宇峰教授专著《能源冲击与经济传递:理论及中国经验》:该书是陈宇峰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书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当前国际能源价格频繁涨跌波动背后所蕴含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深入全面地分析了能源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关联与传递路径,并对油价冲击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时段效应进行了量化评估,明确了我国宏观经济面对不同国际油价冲击形式所存在的不同“时段效应”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该书进一步深入到行业层面,运用中国部门、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能源冲击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的影响以及油价波动对汽车消费需求的非线性冲击效应,并以浙江省为例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减缓能源区域经济冲击效应的影响。最后,本书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为加强我国在能源安全保障,设计了缓解油价冲击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策略。
该书研究视角独特, 充分考虑了不同油价冲击形式对我国宏观经济活动影响程度和传导效应的差异,检验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油价冲击形式的“非对称时段效应”。该书在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传统的线性奥肯定律模型上引入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构建了奥肯定律的非线性模型,进而研究国际油价冲击与失业、产出之间的演变关系。书中结合社会核算矩阵,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能源冲击对部门间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影响和传导机制。此外,本书在汉密尔顿关于油价波动和产出间非线性模型的启发下,突破了传统以线性假设为前提的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汽车消费需求的非线性冲击效应。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能源冲击如何作用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第一,“非对称时段效应”的发现为解释能源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活动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降低我国国民经济的石油集约度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第二,国际油价引起的外部冲击影响奥肯定律在我国呈现线性和非线性形式的频繁转换,结合其隐含的非线性、非对称特征为解释我国“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进路。 第三,能源价格上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内部需求与收入的情景模拟发现,能源依赖度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随能源价格上涨而突显出劳动力相对成本优势。 第四,油价波动对汽车消费需求的非线性非对称冲击效应揭示了能源价格波动与我国转型期战略支柱性产业之间的内在作用与传导路径,突出了油价过度波动背景下汽车行业规划性引导的必要性。 第五,以浙江省为典型案例检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外部能源区域经济冲击的减缓作用,并以此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本书为中国如何应对未来能源价格冲击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对策建议,其中特别强调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能耗型产业在工业部门结构占比,保持国内工业结构中石油集约度在临界水平之下,通过短期和长期产业结构规划调整来减缓外部能源冲击。 第二,针对当前存在的能源浪费和能源效率低的现状,提出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是破解我国能源困局的关键步骤。 第三,技术创新的力量不容忽视,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另一方面要发展各类新能源技术,加快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新能源市场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