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强调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省级新型重点专业智库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组织核心人员开展学习研讨,聚焦全会有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并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和未来智库建设,进行了会议精神学习、阐释和解读。以下为研究人员学习心得体会,供参考学习。
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肖亮
孙元: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锚定全国有影响力的智库建设目标,聚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管理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进一步激发人才发展潜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引育的效率,打造一流智库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发挥高校智库在社会服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探索智库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
邱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写进了《公报》。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曲折向前。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浙江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省份,既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更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动者。发挥外贸强省优势,升级货物贸易,拓展中间品贸易,扩大跨境电商出口。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扩大优质消费品和能源资源产品等进口。落实优化外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的意见,打造“投资浙江”品牌。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高标准经贸规则谈判。
张海霞: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制度体系。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基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自然资源产权主体缺位、所有权边界模糊、权责不明等问题,对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制约明显。为深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议重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三大要素体系的改革:一是激活权利要素,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的纵向分权改革;二是激活技术要素,以技术赋能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监测监管能力;三是激活市场要素,建立完善的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利用体制机制。构建更加完备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体系,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余福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部署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重要指示,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仍面临一些领域制度规则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屡禁不止等问题。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统一市场规则和标准,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为增强经营主体活力提供优越环境。当前要重点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平台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现象。二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动态协同,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徐蔼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廓清困扰和束缚改革发展的迷雾,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指明了前进方向。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关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大部署,坚持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加强宏观经济态势预警预测研究,发挥智库力量服务全面深化改革。
孙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我国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提出了高标准。目前,我国线下商贸企业经营困难,流通规则和标准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限制了流通体系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为此建议:一是着力构建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强化对平台企业的有效监管,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二是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动市场繁荣。三是鼓励线下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线下商贸企业跨越产业边界,探索形成新业态、新模式。
袁霄:
报告新提出了2029年(建国八十周年)这一新的时间目标节点,与之前提出的2035、本世纪中叶两个时间目标节点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近中期的关键时间节点及目标体系。上述目标体系制定与达成的时代背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烈演进的复杂形势,无论国际、国内,无论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无论人口、技术、资本还是全球及地区运行机制,均存在巨大变数,这就迫切需要为我国以及全球发展创造和输出更多的确定性从而为目标达成提供有力支撑。那么,确定性来自哪里?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以什么方式输出确定性?用什么机制来保障确定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迫切有待深化理论和实务研究。建议:加强深层次理论创新,系统阐释我国既有的发展模式与成效,为未来发展“路径-目标”选择提供自主理论依据;处理好战略纲领、分项规划、实施方案三者间的关系,以纲领为总引领,弱规划、强方案,着重破解发展中出现的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供给缺位等重大共性问题,以此创造和输出确定性。
柯彤萍: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流动是实现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前提,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促进城乡各类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然而,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失衡,要素权利不对等,制约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共同繁荣。为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二是鼓励流通业态模式创新,激发农村流通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强化农村流通数字赋能,促进城乡商品要素互通;四是加强农村流通领域监管,健全行业治理体系。构建更加顺畅、高效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为推进城乡融合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