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研究员就 《“大象转身”,传统商超向何处突围?》话题接受浙江日报潮新闻记者采访

作者:发布时间:2024-11-25浏览次数:14

“当前,国内零售行业正在加速走向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商超的困境,主要源于没能在商品上打造出竞争力。”肖亮教授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说道,传统商超动辄20000的SKU(库存量),引入太多同质化商品,缺少差异化,只能打“价格战”。

消费是商超行业的底层逻辑,商品是否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是否买账。而强大的“商品力”,正是会员仓储超市、胖东来等异军突起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各大商超对标胖东来的“爆改”潮中,商品调改成为重要内容。不过,这样“拿来主义”的调改,未必能挽救传统商超的整体颓势。

肖亮教授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多元,地方特色鲜明,规模化调改并不容易,“开业阶段的人流量并不一定具有长期可持续性,‘胖东来模式’的普适性及其复制推广的经验仍有待检验。”

面对“大象转身”的难题,多家商超公开表示,零售市场发生转变,寻求转型是企业未来探索方向之一。除了学习“胖东来模式”,部分传统商超也在努力探索新赛道,主动求变。提高自有品牌占比,成为各大商超的共识。

“自有品牌的核心,是高质价比和差异化商品,形成‘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肖亮说,通过产品创新,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将会带动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